《玩菊图》 (局部 陈洪绶)
唐代诗人王维14岁的时候便离开了故乡,只身前往长安游学。在17岁那年的重阳节时,他写下了一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
对于一位身在异地的17岁少年来说,没有什么情感能比思乡怀人之情来得真切,于是,他在诗中道尽了思乡之苦。王维在诗中提到了古人重阳节时的习俗,那就是“登高”和“插茱萸”。因为重阳节时要在头上插茱萸,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,在插茱萸时难免会瞥见或联想到自己那苍苍白发,这多多少少会引起一些愁绪。
宋代文学家宋祁晚年被贬到地方上为官,辗转多个军州任职。他平生热情好客,总能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。有一回的重阳节,他和朋友们一起宴饮,吃饱喝足后想着重阳节要插茱萸,便忍不住感慨了一句:“白头太守真愚甚,满插茱萸望辟邪。”
宋代的文学家姚孝锡面对白发时也忍不住有些怅惘,但他的心态却很年轻,也跟着年轻人将茱萸插上鬓发,而且还自我宽慰道:“且插茱萸慰衰鬓,莫将诗句挠回肠。”将茱萸插上白发来慰藉那日渐斑白的头发,别老是写诗发牢骚,即使愁断了肠也无济于事啊!
但并不是所有人面对白发都有着好心态。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白,他在重阳节插茱萸的时候便发起了牢骚:“九日茱萸熟,插鬓伤早白。登高望山海,满目悲古昔。”九月九日重阳节,茱萸熟了,他也拿起茱萸插上自己的鬓发,结果发现自己还不算上了年纪,鬓发却已经白了许多,不由得感到十分伤感!
和李白一样发愁的,还有唐代诗人朱放。话说朱放上了年纪之后,有一年的重阳节突然想去爬山,结果刚要出门的时候却感觉精力不济,顿时兴致全无:“欲从携手登高去,一到门前意已无。那得更将头上发,学他年少插茱萸。”本想着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拿起茱萸插在头上,摘下帽子,却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然所剩不多,剩下的也已经白发如雪了,不由得悲从心来。于是将摘下的帽子戴了回去:一把年纪了,还学那些年轻人将茱萸插在头上干啥?
和朱放一样怕摘帽子的还有杜甫。话说杜甫上了年纪之后过重阳节也免不了惆怅:“羞将短发还吹帽,笑倩旁人为正冠。”害怕风儿一吹帽子掉了,把自己的短发给暴露了出来,所以风吹帽子时,还得笑着请旁人帮忙正一正。所以和朋友们重阳节聚餐喝酒,也只能“醉把茱萸仔细看”。
拥有类似烦恼的还有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的诗人耿湋。话说他晚年时也面临着“脱发危机”,有一年的重阳节,他拄着拐杖勉强出游,看着年轻人在插茱萸,他也忍不住说了一声:“发稀那更插茱萸”。
南宋词人吴文英也惆怅,不过相比于杜甫对于形象的注重,他对自己的穿戴倒是没有那么在意:“早白发、缘愁万缕。惊飙从卷乌纱去。谩细将、茱萸看,但约明年,翠微高处。”白发已苍苍,只因愁绪万千,所以任由着狂风把帽子吹去。自己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看着那茱萸,但愿明年能够再登临那山峰高处。
还有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沈榛,重阳节到来之际也插上茱萸,看见那日渐苍白的鬓角,不由得伤感地说道:“眼看菊蕊黄金笑,首插茱萸白发愁。”眼看着菊蕊灿烂得如黄金一般,再看看自己的满头白发,怎一个“愁”字了得?
除了插茱萸愁,有人登高时也会发愁。春秋时期重阳节还没有定型,不过有一次,齐国的齐景公到当时的风景区牛山游玩。正玩得兴起,大伙都高高兴兴的,齐景公却突然痛哭流涕。原来,他向北一望,看到了自己那金碧辉煌的宫殿,不由得伤感起来:“我的国家多美呀,我要是长生不老该多快乐呀!”其实,古往今来有谁能不老的,何必像齐景公那样自寻烦恼呢?
9月8日下午15点,由建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“...
中秋月与八月潮古诗六首:八月十五夜,月色随处好,八月十八...
古溪村非遗民俗表演现场。蕉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9月10日,...
大气中秋月圆诗词六首:皎皎秋空八月圆,常娥端正桂枝鲜 ...
在现代日常生活中,玻璃是最为常见的普通材料,所以大多数人...
9月4日,由张成思艺术工作室主办,臻品艺术馆协办的“《至...
穆沟古村的新生,是一个苏北水乡重建的过程,是一部历史脉络...
摄影:费锋 大模型是基础生产力,大芯片是建筑材料,从安全土...
由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组织策划,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、石家庄...
四季皆有云,而我以为秋天的云最美最怡人,它没有春云的柔曼...